港大奥比斯公屋抽驗眼疾 8%患青光九成不察覺
<刊載於《明報》,2024年2月24日>
【明報專訊】青光眼暫未能根治,但及早診斷和治療可防止惡化。奥比斯及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去年6月推出青光眼人工智能ROTA(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光學紋理分析)篩查計劃,為1159名50歲或以上公屋住戶檢查,發現約8%患青光眼,當中逾九成人篩查前未察覺患青光眼,目前已獲轉介至眼科門診跟進。另外,研究結果指近九成患者的眼壓低於21mmHg,即屬正常水平,反映不能只靠測眼壓診斷。
奧比斯眼科飛機醫院相隔8年再次訪港,對外開放,向公眾展示由貨機改裝而成,集教室、手術室及康復室等醫療設備於一身的小型教學醫院,奧比斯與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下周五於飛機內舉辦眼睛健康講座,介紹青光眼最新治療及診斷方法。由於位處禁區,市民報名時需登記個人資料,活動亦會網上直播。(賴俊傑攝)
公屋戶篩查發現8%患青光眼,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主任及臨牀教授梁啟信(左五)形容數字驚人,較2006年廣州一項類似研究結果高兩倍,但認為箇中原因非港人患青光眼數字和程度增加,而是青光眼早期難診斷,今次採取ROTA技術有助更準確識別患者。(賴俊傑攝)
眼壓多正常 難單靠測眼
推AI技術 診斷更精準
年過七旬的謝先生戴着眼鏡,雙目澄明有神,記者離他約兩個身位,看到他雙手放在腿上從容地坐着,然而他卻只見記者肩膀以上位置。他多年前發現自己外出時經常撞到人和物件,2011年經眼科檢查始知患上屬晚期的青光眼,現只能看到視野中央的影像,慨嘆眼疾影響距離感,無法看清不規則的石級,早已放棄行山嗜好。
外出常碰撞 驗眼始知晚期
謝又憶述約七八年前,過馬路時撞到安全島的邊緣,跌傷嘴唇需到醫院鏠針。愛好觀鳥和攝影的謝先生,如今仍攜相機周圍走,但到訪陌生地方時會叫上太太,笑說觀鳥時「睇唔到(體型較小雀鳥)嗰陣,有時佢幫我搵埋」。
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主任及臨牀教授梁啟信表示,青光眼患者視力非「黑色一撻撻」看不見,而是部分影像消失,但由於大腦分析影像時會按周遭環境自動調節,患者普遍難察覺。梁指青光眼初期病徵大多為夜間視力不良,倘發現日間視力亦減退時,病情可能已惡化。
視神經退化與年紀有關,梁啟信呼籲市民50歲後定期做眼科檢查,而隨ROTA診斷技術推出,冀應用於社區康健中心等基層醫療系統,及早和更準確地診斷青光眼和其他眼疾,減輕公營眼科服務壓力和輪候時間。
奥比斯與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去年6月至今年1月,從觀塘、南區和大埔隨機抽出1159名50歲或以上公屋住戶做眼科檢查,發現約93人患青光眼,推算青光眼在本港病發率達8%;13.5%因白內障、老年黃斑病變及其他可致盲眼疾被轉介至眼科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