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27日
南區眼科檢查計畫推行一年半,社區反應踴躍街坊都指難預約。一名退休女士右眼原有輕微白內障,近月更發現右眼視野扭曲,接受檢查後才得悉眼部黃斑裂孔,醫生即時轉介跟進。她認為計畫非常有用,及早發現其眼疾並轉介接受治療。
六十三歲的朱女士,八、九個月前已得悉自己右眼有輕微白內障,但一直無理會,近月捽左眼只用右眼觀察時,發現右眼視野扭曲,友人提醒白內障只會令視野模糊而不會扭曲。她十月二十日經候補位置到檢查中心,發現右眼出現黃斑裂孔,醫生即時撰寫轉介信,朱女士到葛量洪醫院跟進。她引述主診醫生稱,手術成功率可達七成,上月中完成手術後,醫生指裂孔過大,需要再做第二次手術,暫時視力無明顯好轉,下月七日約見麻醉師、二十二日覆診商討下次手術日期。
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焯鴻指,利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容易發現病人有黃斑穿孔情況,「見到有關情況都毋須考慮,要轉介到眼科醫生,多數都要安排做手術。」陳醫生指,朱女士接受全身麻醉,透過手術處理白內障及黃斑裂孔問題,前者更換晶體解決,後者就要切除眼部玻璃體、撕走黃斑區增生的前膜,再注入氣泡壓平裂孔位置。
「起初以為要換眼鏡」
因視力逐漸朦朧,朱女士須在強光下才能睇報紙,起初還以為要換眼鏡。陳焯鴻指黃斑裂孔分為全部及局部穿透,朱女士右眼屬全部穿透,但她使用雙眼時都未察覺有異,因為多數眼疾未必同時影響雙眼,「好多時會用正常的眼睛,(自動)彌補有問題眼睛的視力,病人可能捽眼或者單眼時才發現。」
陳焯鴻解釋,黃斑裂孔病人中央視力特別朦朧,「部分人更有個『哄』」,甚至如朱女士一樣,周邊視野都會變形,需要即時處理,否則黃斑點細胞會陸續消失,即使之後再補回裂孔,視力都不會大大改善。
<刊載於《星島日報》,2020年12月27日,https://std.stheadline.com/exclusive/article/474/%E7%8D%A8%E5%AE%B6-%E5%8F%B3%E7%9C%BC%E8%A6%96%E9%87%8E%E6%89%AD%E6%9B%B2-%E9%80%80%E4%BC%91%E5%A9%A6%E9%A9%97%E5%87%BA%E9%BB%83%E6%96%91%E8%A3%82%E5%AD%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