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港大奧比斯推免費青光眼篩查 6 月起抽出 3 區逾 3,000 公屋戶受惠

<刊載於《Yahoo新聞》,2023年5月29日>

青光眼是引致失明的其中一個主因,惟本港一直未有相關篩查計劃。奧比斯與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今日(29 日)公布,將於 6 月起,為 3,000 名年滿 50 歲,居於南區、觀塘及大埔的香港永久居民公屋戶,提供免費眼科檢查。此項計劃亦會採用眼科學系研發的新技術 ROTA,與傳統檢查相比,可以提高早期青光眼的診斷敏感度 30%。

青光眼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性失明主因,於 2019 年,全球便有約 7,600 萬人確診青光眼。一項於廣州進行的研究便指,50 歲以上的人士,有約 4% 患上青光眼,惟本港目前未有相關篩查及全面研究。港大醫學院便與奧比斯合作,推出「青光眼人工智能 ROTA 篩查計劃」。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稱,對於能推出是次計劃感到高興,亦提到過去 20 年來,香港確診青光眼的人數明顯增加,而患上青光眼並非一時三刻,「預防比治療更重要」,期望計劃能減少青光眼對視力的損害。奧比斯主席及行政總裁 Derek Hodkey 亦對於能與港大醫學院合作,並應用新技術表示高興。


前檢測技術不時出現「假陽」、「假陰」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眼科學系主任梁啟信解釋,青光眼即用作傳送眼部接收到資訊的「視神經細胞」及「軸突」出現退化。由於青光眼最大的影響,是病人的側邊視野,「即使到晚期,病人的中央視力都係唔錯」,亦因此,不少人其實不知道自己患上青光眼。


他續指,目前青光眼診斷的主要技術為「光學相干斷層掃瞄」(OCT),其技術主要集中於檢測「視網膜神經纖維層」有否變薄。但因為技術無法檢查到「軸突」,OCT 的結果分析不時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


而 ROTA 雖然同樣是利用光學掃瞄,但在分析上,不只檢查到纖維層厚薄,亦檢查到神經線,能得知黃斑區有否受損,「可以有好效睇到病理、神經結構,去判斷病人有,或者無青光眼。」梁啟信表示,研究發現,使用 ROTA 技術,可以將早期青光眼的診斷敏感度提高 30%。


新研究挑戰傳統醫學界認知

另外,梁啟信稱在其研究中,有超過 70%的早期青光眼患者,在黃斑有ROTA檢測到的神經損傷。他形容,這個發現挑戰了傳統對青光眼的認知,「我讀書時讀到,咩係青光眼」,即青光眼的損害會由「周邊視力」開始。他說,有青光眼及黃斑點受損的病人﹐有更高的失去中央視力的風險,更需要及時檢測及治療。


青光眼篩查計劃擬邀請約 3,000 個隨機選定的南區、觀塘及大埔區公屋戶作青光眼篩查,50 歲以上的合資格住戶可憑寄出的邀請信及住址證明,於網上預約,每戶名額 2 個。住戶可按時間表,於港大眼科中心、觀塘地區康健站及大埔地區康健站接受篩查。


檢查內容包括由驗光師提供視力測試、屈光、眼壓測量,以及由眼科專科醫生提供諮詢等。若被檢出須接受進一步治療,患者可獲轉介至公立、或私家眼科門診跟進。計劃亦擬於明年展開第二階段,屆時料可為其他區的居民,提供額外名額。「青光眼係有得醫…如果在篩查早期搵到,可以用不同治療防止失明。」


冀長遠減輕市民醫療負擔

奧比斯香港總幹事劉慧思則表示,從過往的調查可見,近半港人從未接受全面的眼科檢查,而是次的計劃,是奧比斯首個全港性的篩查計劃。劉慧思說,期望可以藉是次計劃,呼籲 50 歲以上人士每年接受全面眼科檢查。


港大眼科醫學院名譽臨床教授李啟煌說,相信是次篩查可以帶來早診斷、早治療,長遠減少市民的醫療負擔。


梁啟信亦提到,雖然港府支持發展基層醫療,但在目前香港的基層醫療體系中,「眼科係無咩位置」,因此期望將來在透過推廣相關技術,讓眼科檢查更進入社區,「減輕眼科專科嘅沉重負擔。」


ABOUT US

關於我們

We strive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professional and public education as well as clinical and community services for empowering positive change of the society.

我們致力於卓越科研、專業和公眾教育,以及臨床及社區服務,以為社會帶來正向的改變。

CONTACT US

聯絡我們

Tel:  +852 3962 1405
Fax: +852 2817 4357

 

Room 301, Level 3,

Block B, Cyberport 4

100 Cyberport Road,

Hong Kong

 

Email: eyeinst@hku.hk

SUBSCRIBE US

訂閱我們

Thanks for submitting. 感謝您提交表單。

  • Facebook
  • Youtube

Copyright ©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屬香港大學眼科學系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