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港大開創用AI觀察視網膜!助揪出青光眼,準確度升3成!免費為3千名逾50歲公屋居民驗眼

<刊載於《etnet》,2023年5月30日>

青光眼是全球常見的致盲成因,及早介入有助控制病情,惟以往技術易有誤診或漏診。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開創「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光學紋理分析(ROTA)」,借助人工智能,可準確觀察視網膜的神經纖維情況,包括黃斑區有否受損等,準確度可提升3成。團隊將聯同奧比斯,下月起為本港3,000名年滿50歲的公屋居民作免費篩查。

坊間普遍認為,青光眼都是先影響病人周邊視野,中心視力不受影響,導致病人難察覺。惟港大研究發現,72%早期青光眼患者的黃斑,以及負責中央視力的視網膜中央區域已有神經退化,變相扭轉傳統認知。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眼科學系系主任梁啟信解釋,以往光學掃描技術(OCT)只能粗略分析病人的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再將數據圖表與「正常」標準比較,惟人人神經分布都不一樣,「標準」誤差可能較大,加上視野測試亦依賴醫生的主觀判斷,兩者導致容易誤診和漏診,間接亦得出以上錯覺。

 

港大開創的ROTA技術則是在OCT基礎之上加入人工智能,借助OCT取得的光學數據,人工智能可運算出病人視網膜,特別是視覺神經軸突的真實情況,讓退化情況無所遁形,甚至可自動評估視神經受損概率,亦可直接推算病人視野。

 

夥奧比斯免費為3000逾50歲公屋居民驗眼

港大眼科團隊將聯同奧比斯推出「『視』不宜遲」青光眼ROTA篩查計劃,在南區、觀塘及大埔區公屋隨機發信邀請3,000名年過50歲的住戶作免費眼科檢查,包括青光眼風險,料到明年第二季後開展第二階段,屆時可接受全港市民報名。

 

梁啟信稱,青光眼發病年齡雖未必有提早,但都市人普遍愈來愈重視健康,病人或較早能發現患病,強調只要及早發現,視覺神經未嚴重惡化,即可透過治療控制情況,避免患者進一步失去視力。他續稱,早年有文獻顯示,50歲以上患青光眼風險為4%,但相信數字受檢測技術限制而低估,按早前在南區推行先導計劃發現有近10%人有神經缺損,期望藉今次篩查,更準確推算全港情況。

ABOUT US

關於我們

We strive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professional and public education as well as clinical and community services for empowering positive change of the society.

我們致力於卓越科研、專業和公眾教育,以及臨床及社區服務,以為社會帶來正向的改變。

CONTACT US

聯絡我們

Tel:  +852 3962 1405
Fax: +852 2817 4357

 

Room 301, Level 3,

Block B, Cyberport 4

100 Cyberport Road,

Hong Kong

 

Email: eyeinst@hku.hk

SUBSCRIBE US

訂閱我們

Thanks for submitting. 感謝您提交表單。

  • Facebook
  • Youtube

Copyright ©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屬香港大學眼科學系所有。

bottom of page